更新时间:2025-09-04 12:43 点击: 来源:-
2025年成都车展,某些车企绷紧了神经,布起层层安保,黑伞与黑布随时待命,甚至提前演练“防维权”脚本,竭力将所有不和谐的画面压进阴影。这种如临大敌般的气氛背后,是车企与消费者之间那根越绷越紧的弦。
然而,就在成都车展的第二天,广汽的反向操作把紧绷的弦松了,给车主开麦,让董事长接招。传祺、埃安、昊铂三大自主品牌的车主代表被邀请到番禺总部,与广汽各领域的核心高管团队面对面交流。现场没有媒体长枪短炮,没有预演台词,更没有安排“气氛组”。座位不按资历排,谁在网上骂得最狠,谁就坐在离董事长最近的位置。广汽听劝,听的不是赞美与掌声,而是最刺耳的吐槽和责问。
把“刺头”请上门,广汽听劝不绕弯
过往有些车主总觉得和车企之间隔着一层窗户纸,认为自己的声音难以被车企听见。广汽直面这一痛点,干脆直接把“听劝”二字做成活动主题,让大家敞开心扉的说说心里话,不管是用车中的困扰、服务里觉得不够好的地方,还是对以后产品期待等等,都可以直言不讳的交流。
这场对话没有回避任何尖锐问题,反而主动邀请“刺头用户”来到现场,目的非常明确——就是让最真实、最尖锐的声音穿透管理层级,抵达决策中枢。车主们“吐槽”,高管们“听劝”,部分问题当场解决,未能立即处理的,详细记录并纳入后续跟进。
传祺向往S7的首批车主夏先生就直言不讳:车挺好,但座椅皮未经触碰自行外翻,扶手箱里的储物盒松垮晃动——这些细节问题愣是把他逼出了“强迫症”。传祺并没有搪塞,即刻联合了设计、质量、客服、供应商等团队对夏先生的车辆进行了全面检测,最终确认问题源于零部件配合公差。这些细节虽不影响驾驶,却拉低了体验的精致感。于是,传祺推动26家供应商共同开展专项研究,优化了零件内部配合关键尺寸,并转化为生产和检查的管控标准,已在今年6月起全面实施改进。
这种直面批评的做法,不仅体现出广汽自我反思的态度,也是广汽“用户需求战、产品价值战、服务体验战”的集结号。广汽自己知道,要打赢这三大战役,用户就是广汽最好的“总向导”和“知音人”。
从“听见”到“改变”,广汽传祺动了真格
有人担心所谓的“听劝”只是线上赚个热度,线下却不见真章。事实上,真正有效的用户沟通,远不止一场座谈会那么简单,它必须融入产品定义、服务响应和体验升级的每一个环节。
先说产品端。传祺向往S9在上市前就邀请用户开展“真枪实弹”的动态产品体验。一位用户在高原路段中反馈“车机导航在隧道信号中断”,工程师48小时内联动通信团队优化算法,使信号恢复速度提升50%。
这种“用户体验-即时迭代”的模式,让产品历经“极端环境测试+用户真实场景验证”双重淬炼。把用户需求和产品开发、营销服务结合起来,确保"用户看到的传祺,就是用户喜欢的传祺;用户买到的产品,就是用户想要的产品"。
听劝不应止于新车,更应延续至车辆的整个生命周期。广汽传祺正在推进“常用常新”的用车体验。软件将保持定期整车OTA大版本更新,7月刚推送的传祺向往S7一次性放出100余项功能焕新。
硬件方面,广汽传祺也探索出“众筹升级”模式——2022款传祺GS8车主可申请将智能座舱芯片换装为高性能骁龙8295P,并同步升级智能系统,显著延长车辆的生命周期。下一次OTA推送里,也许就藏着用户某天随口的一句吐槽——别惊讶,传祺只是把“听劝”写进了代码。
为了把“听见”变成“改进”,广汽传祺通过数字化技术创新,整合智能互联APP、微信专属服务平台、智能车机等多元数字渠道,打造线上线下无缝衔接的"直联直通"服务模式。70余项在线服务功能全面覆盖选车购车、保养维修、日常使用、出行娱乐等全场景,贯穿车辆从购买到使用的完整生命周期,实现"全时域、全领域"的服务覆盖。
真正的用户关怀,也体现在紧急时刻的及时响应。比如此前广东暴雨期间,广汽传祺迅速组织免费拖车与检修服务。再如传祺向往构建了全国272个城市免费上门取送车网络,实现地级市100%全覆盖。
声音被接住,才真正有了温度。这些举措虽为局部亮点,却可让用户看到,广汽传祺是一家“听得进劝、改得及时”的品牌,用户的每一份反馈都能转化为真实的体验升级。
别人忙于“屏蔽刺头”,广汽选择“邀请刺头”。听劝,是一种诚意,更是一种组织能力。外界看到的是一家拥有2800万用户基盘的汽车集团,在销量承压的节点选择了最笨也最真诚的方式:把批评者请到决策桌前,让每一条吐槽都能被追溯、被分解、被回应。
与其用黑伞和安保阻挡提问,不如用开放与倾听赢得信任。广汽正在用一套系统性动作传递一个明确信号:用户的每一项诉求,都应成为企业的坚定追求。当用户愿意开口、企业学会俯身,真正的改变才会开始。